第六章 我想和这个天下谈谈(13 / 20)
听着,子柔,我不是让你现在拿起剑来去刺杀曹操,而是希望你帮我做一件事,一件小事。”
可惜这句话丝毫不能平复赵温的惊疑,孔融这张大嘴巴尽人皆知,他说的大事,可能是小事——比如酿酒;他说的小事,反而可能是要掉脑袋的大事。孔融看到他不信任的眼神,反而笑了:“你知道么?我听说,荀令君在给陛下上经学,讲的是《尚书》中的《咸有一德》章。”
赵温挣扎的动作停住了,他皱起了眉头:“《咸有一德》?”
“《咸有一德》。”
“可是这章不是早已散佚了么?”赵温也是个治经典的人,这些常识都知道。
“谁让咱们的荀令君,骨子里也是古文一派呢……”孔融眯起眼睛。
汉初之时,博士伏生保存下了《尚书》二十九篇,用隶书抄写,时称今文;后来鲁恭王拆孔子故宅,在其中发现《尚书》,以先秦六国文字写就,共三十五篇,称古文。从此儒学分为两派,今文派对古文《尚书》颇多抵制,不承认多出来的那十六篇是真的;古文派也对今文《尚书》不屑一顾,认为来路不够正统。
从此今、古相攻如仇,纷争不断。光武以来,两派争端越演越烈,无论乡野大儒还是朝廷高官,就连皇帝也经常被牵涉进这两派的争斗之中,学术歧见,有甚于父仇。
一直到郑玄出世,他虽师从马融,古文派出身,却融汇今、古之长,锻成“郑学”,争论才稍微平息。可始终有那么一批死硬分子,坚持不肯妥协。
《咸有一德》属于古文尚书篇章,郑玄曾公开宣布是篇散佚,可许多古文派儒生拒绝承认,认为郑玄这是对古文派的背叛。他们为证明郑玄错了,纷纷有篇章献出,然则真伪难辨。
荀彧向皇帝宣讲这所谓的《咸有一德》,显然是想在学术上重新确立古文一派的优势,压倒郑学和今文派——这些人不光想从政治上取得优势,学术上都不肯放过。
“但这又能怎么样呢?”赵温反问。这是乱世,沉甸甸的长矛,一次可以刺穿十几卷经书。
孔融拍拍他的肩膀,一脸神秘莫测:“当初我为北海相的时候,特地把郑玄老师接回高密安居。他身边追随的弟子,干材可不少。子柔你只消上书提议,征召这些儒生前来许都便好。”
赵温总算听出来了,这是孔融在向他展示实力,这位孤高的名士,也并非没有自己的羽翼和外援,雒阳系在如此劣势之下,只能与孔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