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信仰的追求与心灵的挣扎(3)(10 / 16)
是一种理想,中国城市的同质化在今天已经是一种常态,青岛要想独赋异禀,给人类提供一个诗意栖居的范本,起决定作用的大概还是人性和人心。的确,城市能够造就文化,文化更能造就城市。对于一个独立思考的城市生命而言,我唯一的期望就是,我们栖息的这座城市能够成为历史的光阴中最结实的文化存在。因为卓越的文化是一个城市最恒久的品牌。
三
在经过一年的沉寂之后(我相信海底的潜流仍在悄悄运行),由于我的一本书的出版,大漠又一次在网上发帖引发了网友的争论。一本书《藏獒》和一篇文章《现在谁还需要藏獒》,成为另一个更具有挑战意义的“知识分子公共性”话题的源起。我又一次体会到了惊讶的感觉。与此同时,我更为深切地感受到,在这个城市里,确实有一些因为责任而思考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声音也许孤独,但却有着最为纯粹的质量。
《藏獒》的出版所呈现的景观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的,在写作的路上走了很久,以后肯定还要走很远,我似乎找到了一种非常合适的表达方式。其实,《藏獒》的基本精神是我一直坚持和表达的,它们是我灵魂的支撑,也是我写作的支点,只是这次却有些令人惊讶的热闹。大漠在青岛新闻网发帖后,“现在谁还需要藏獒”成了网友们质疑文化现实的中心话语,同时再一次触及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命题。坦率地说,我很感谢网友们的关注和期待,但我也深知,这次的掌声不是给我一个人的,它是大家对一种精神的渴望的结果,我只是先于大家表达出来并且获得了真诚的认可。因此,此后由青岛早报、青岛作家协会、青岛书城发起组织的“《藏獒》作者读者见面会”就有了特别的意义,我把它理解为网帖的延续和现实的对接。随后又有网友继续在大漠的帖子里表达自己对“见面会”的看法,这一次,青岛新闻网作出了快速反应,加了版主说明重新置顶,于是,就有了关于知识分子公共性问题的激烈争论。
我的确没有想到,对一本书的讨论会牵涉出一个全球性的敏感话题,此次网帖的讨论,视角之开阔,语言之犀利,争论之激烈,在一般的评论中还非常少见,尽管参与的人不是很多,但关注的人却迅速攀升,点击率非常高。我再一次品尝了置身其中又置身事外的充当背景的滋味。
知识分子问题已被世界很多国家的专家学者论述,焦点一般集中在知识分子的含义、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知识分子的公共性等问题上,其实最基本的核心就是什么是知识分子?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