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信仰的追求与心灵的挣扎(3)(9 / 16)
反而成为阻滞现代人格建树的屏障,而市民气极重的城市氛围,也使得人文精神的呼唤成为海上遥远的回声。这个城市有着过去世俗的文化背负,故步自封的农耕文化和安时顺处的殖民文化困囿着城市行进的脚步,其追星文化、演出文化、节日文化的造势,更是放大了表面富丽堂皇的假象,堆积起一层被大海扬弃的泡沫,凸显的是一个城市瞬间即逝的风光热闹。这的确不是青岛的真相,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在置疑青岛文化的内在实质到底是什么?青岛文化“沙漠论”的争执已不是几个人的声音,众声喧哗的背后有着这个城市深藏的创痛,人文氛围的缺失是城市最无奈的伤口。遍览网帖,有一种感受深深地触动着我,因为那也是我内心沉重的块垒:大漠等人的声音虽然宏大,但在青岛却没有众声的回响,反而从那些与青岛不相干的城市传来了遥远的呼应。我相信,他们不是仅仅出于对我个人的评判而参与发言,我已经无关紧要,就像有的网友说的,我只是一个载体,被许多人用来盛放他们思考的结果。他们所关注的,已经远远超越了地域的局限,只有对人类人文理想和文化精神的尊重与敬意。这是一种大胸怀、大境界,如果把他们集中在一座城市,人文氛围的形成就不再是“光荣的梦想”。
海洋赋予了青岛先天的优越环境,但海洋文化通过人群表现出来的强悍形态并不特别显著。推动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所有合力的焊接,我此前表述的每一种文化元素,在被单独放大的时候都具有不可低估的能量,一旦汇聚在一起,却又奇怪地消解了各自的内力,它们无法形成海啸般的强势,共同席卷传统的惰性和因循的守成,因而也在心理和行动上拒绝着海洋力量的进入。关于青岛城市的文化缺失,我已在网谈中说到了八个方面,同时我也看到了一些让我惊喜并且给我启发的帖子,萧树、撒哈拉之心、三色云、少而又少、胡侃一刀、上海寂寞哲人、摩纳哥王妃、魔镜等等都在帖子里有过极其深刻的表达,大漠的沉痛尤其令我动容,他完全是以一个生活于斯的知识分子的情怀呼吁着城市的责任与良心,更多的网友呼应了这些声音,甚至在网谈过后,《青岛早报》也以几周的版面继续讨论着青岛文化,这些都昭示了一点:青岛文化确实有它先天不足的贫血症,所幸已经有人努力用自己的声音去传达一种责任,同时也警醒更多的人,为这个城市的文化生长担当走卒的使命。
网友撒哈拉之心表述过这样的意思:沿着海走,是行走,也是栖居。这样的一种漂泊状态,恰好诠释了海洋文化的真义。人类诗意地栖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