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念念不忘(1 / 4)
家乡对身在空门的六世达赖来说,是一道魔咒。这道魔咒所开启的,是他与这俗世的牵连。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佛教所讲究的,是即使身处于世俗,也要有出世的心。能够超脱于物外,才能不受物质的束缚,才能自由随意,缘起缘灭皆无法扰动心尘。我们常听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就是身心不在世间的状态。这里的五行,是道教的说法,而三界,却是佛教的说法。
在佛教的理念中,尘世包括了三个境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用通俗的话来说,所谓的欲界,就是有欲望的境界,我们身处的是欲界,而无间地狱也在此间。所以欲界是最重物质的世界,纷繁复杂,纠绕不休,不能脱离这个境界,就无法真正进入佛境。
色界,是已经脱离了欲望的境界,这里没有男女、饮食的欲望,但却有各种形象。在佛教中,色是和空相对应的,有形为色,无形为空。既然此间尚有形象,那也意味着此间不空,是仍然执著于有的世界。
无色界,是连形象都没有了的世界,一片空旷中,却有心识存在。这就仿佛是一个只有精神的世界,均是用智慧在感知。但即便是有心,这世界也不为空。只有空掉了一切,才能进入真正自由的佛境。
看这样的佛理,仿佛是在看科幻小说,这仿佛是宇宙生命的进化史。可连心识都不存在了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很多人别说进不去,就想象出来都很难。所以不少世人都认为,那是神界,非人可以达到的境界。
事实上,佛教的道理并非要脱离了身处的世界,去到更高级的世界,才可体会到。所谓欲界,无非一个“欲”字,放弃了对欲的渴求,便能在现世脱离欲海。即便身处尘世,也无欲无求。就连儒家也提倡“无欲则刚”,可见能到达此境界的,也大有人在。
要出色界,便要去一个“色”字。色是有形的存在,不在乎形象的存在与否,便可不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能只看到事实的本质。这是一种拨开迷雾看清世界的智慧,不少善于分析的人,正是这类的高手,他们以聪颖的智慧,闻名于世。
要出无色界,便是要把这份聪颖的智慧之心,也空掉。没有自作聪明的想象,没有想要去洞悉一切的烦恼,没有了为某一事物的执迷,人的心,已经自由随性到了无比自在的境地,就仿佛是古代的隐者,日出而行,日落而居,有风则御,有水则饮,天地变换都不能扰其心神,他们如水一般随物造型,无忧无虑。
总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