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万籁(3 / 3)
的有情,究竟有何意义,难道就是为这一路的争斗与营救的纷争?虽然这些有情,有的令他感动,但他却不喜。他不喜任何的纷扰,他宁愿喜欢这湖水无情的清静。
突然,他想起了桑结嘉措的儿子。那个少年用无情的离去,去追求他向往的有情天地,这样的选择,成了一声惊叹,它或许将使这少年得一生的逍遥。与他这被有情牢牢束缚的人相比,用无情去换取有情,竟能获得更多。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这色界中,无的世界生出了有,有的世界呈现着无。正如佛所说的,无须执著,应物随形,便能得最好的因果。仓央嘉措又何须,在这有情无情中困扰?
看着寂静的青海湖,仓央嘉措双手合十,在这清凉的风中,念诵起了佛经。还有谁,比佛祖更了解这个世界!
很快,一个消息传到了康熙那里:仓央嘉措病死在西宁。对于这个消息,朝廷的回复是:由于假达赖喇嘛行事悖乱,既然已经在途中病故,就依照西藏的惯例,抛弃他的尸体。
就这样,历史的笔,让仓央嘉措在青海湖边,结束了他的一生。他诗意而激情的一生,在无情的青海湖湖水中,化为淡淡的轻波。他用有情,拥抱了无情,好让这世界重归于寂静。
万籁中,一切应该恢复平静了吧,一切的争斗都该完结了吧?生命结束了,就连尸骨也抛弃了,还有什么值得去争的呢?
至少,仓央嘉措的人生,该不再受纷争的骚扰了。他的性灵,将在万籁中,享受平静。
他留给世人的,将是生前最美的图景,而非继续的流血与牺牲。这样的结局,未尝不是美的。只是,此时,他才24岁。
在万物俱静的世界,能听到的,只有他的诗歌轻轻吟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