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报国无门 (1)(3 / 22)
那时候易元杰还年轻,是易府的大少爷。后来,易元杰投笔从戎,栓子他爹要跟着去伺候他,易元杰不肯,说:“你也老大不小的了,总不能跟我一辈子,该料理料理自己的事了。”就赠给他一笔银子,搬出易府,娶妻成家。这都是栓子出生之前的事。易元杰效命北洋水师,长年在外,家里的太太、少爷,少不了栓子他爹跑前跑后地照应。到了栓子这一辈,也依然如此,虽然早已没有了主仆的名分,还是像当初一样恭恭敬敬。栓子他爹八年前过世,临咽气对栓子说:“我把老太太和大少爷交给你了……”甲午年易元杰死难刘公岛,栓子跟着大少爷易君恕,披麻戴孝,一步一个头,从家门口磕到坟地,给老太爷修了个衣冠坟。看出殡的两旁世人还以为老太爷有两个儿子,赞叹说:“瞧瞧,人家前世积了阴德,这两个孝子,难得!”栓子当然不能跟大少爷称兄道弟,可听了这话,心里热呼呼的。人哪,滴水之恩也当涌泉相报,何况易老太爷对他家的再造之恩!大少爷没有三兄二弟,甭管什么事儿,栓子都得上前!
想起这些,栓子就没心思再做生意了。看看天色已晚,便收拾摊子,推上车子回家。
匆匆吃了晚饭,栓子换上一身干净衣裳,精心切了一案子豌豆黄儿,拿荷叶包好,托在手里,直奔易府而去。
易府就在菜市口迤西、广安门迤东的彰义大街路北,紧邻报国寺。报国寺始建于元代,明成化年间改名“大慈仁寺”,民间俗称“报国寺”。此寺本来规模宏敞,殿阁巍然,古松苍郁,因年久失修,已经殿宇摧颓,尘黯无光,古刹荒凉。寺前有一条曲曲折折的报国寺西夹道,易君恕祖祖辈辈就居住在这里。
易府是一座寻常的四合院,临街一排灰色砖墙,院门开在东南“巽”方,清水脊门楼,黑漆大门,石鼓石阶。这座宅于好多年没有翻修了,磨砖对缝的院墙已经斑斑驳驳,门楼上的瓦校中长着半尺高的杂草,门扇上的黑漆也已黯淡剥落,露出木质本色,上面阴刻着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也是常见的对联,毫无特色。易君恕少年时曾嫌此联落于陈套,欲取而代之,便自撰一联,用仿纸写了,贴在门上:“家居报国寺,门对断头台。”父亲易元杰看见,怒不可遏,训斥道:
“‘断头台’这样不祥的字句,怎么能贴在门上?混帐!”一把扯了下来,撕得粉碎。等怒气稍歇,却又对儿子说:“不过,就对子本身而论,此联倒算得上一副佳联。我家院墙后面就是报国寺,而大门开在东南方向,恰恰对着刑人于市的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