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坦克集团军进入交战和发展胜利(8 / 13)
中,有830辆(37%)用于直接支援步兵,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密度为每公里突破地段25-37辆。实际上坦克集团军是在战役第四日在20-25公里的纵深内进入“纯突破口”的,当日日终前进了30公里,随后几日继续迅猛前进,为方面军打开了通在波罗的海的道路,以便最后分割敌整个东普鲁士集团。
在准备柏林战役(1945年4月16日至5月8日)时,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命令方面军在突破敌防御后将坦克集团军用于在主要方向上发展胜利。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元帅决定,在合成集团军占领12公里纵深内的泽洛夫高地山岭一线时,近卫坦克第1和第2集团军于第一日进入交战。同时确定,如方面军第一梯队的突击力不足以突破整个防御的战术地幅而出现进攻受阻的危险时,坦克集团军即进入交战,以加强合成集团军的突击,协助其完成对战术地幅的突破。
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元帅根据原来的计划,确定近卫坦克第3和第4集团军在突破防御后进入交战,用于发展胜利。但到了4月14日,即战役开始前两天,他指示两个坦克集团军于战役第一日从敌人基本炮兵阵地地区进入交战,以提高合成集团军的突贯能力。由于敌人抵抗非常顽强,而且需要尽快地突破敌人的防御,柏林战役中的全部4个坦克集团军都是在战役第一日3-8公里的纵深内进入交战的。
根据26个战役的经验,坦克集团军进入交战的纵深和时间的综合资料见表11。
从表11所列的数据可以看出,战争年代的坦克集团军通常在方面军战役的第一日,在3-10公里的纵深进入交战,即协同合成集团军突破(或完成突破)主要(第一)防御地带或第二防御地带。坦克集团军进入交战的时间和纵深,决定于当时的具体情况和战役企图,而首先与选择歼敌的方法有关,同时也与某些方面军司令员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很大关系。例如,科涅夫元帅总是主张把坦克集团军用于完成对主要防御地带的突破。他在战后写的回忆录中写道,他对待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大本营在某些坦克兵首长的压力下,在对待坦克集团军进入突破口的问题上表现了不必要的动搐。这是因为过分害怕坦克兵在突破敌人防御前沿和主要防御地带时遭受重大损失。”接着又说,“拥有这样的兵器而不去发挥它的火力突击力和机动力,却象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组织计划突破,当步兵在一口一口地啃敌人防御的时候,却使坦克袖手旁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