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车辆武器的修复(4 / 8)
同。修理分为三类:小修、中修和大修。每种修理都需要有不同的期限和实施条件。
坦克部队和兵团的技术保障排和连,是用来进行小修和帮助乘员保养坦克装甲车辆的。小修工作是大量的,主要是排除故障,其方法是更换损坏的机件和仪表的零件,以及进行必要的调整、紧固、焊接和钳工一机械作业。上述分队直接在损坏地点修复大量费时不多的车辆。为了不脱离自己部队,修理分队在一个地点只停留较短时间。军修理部队(活动坦克修理站)在本军行动地带内前进,主要进行中修,更换或修理损坏的坦克部件和组合件。检查技术状况,调整和紧固各部件和武器。中修可保障修理间隔期限内车辆的最大行程。活动坦克修理站也完成坦克兵团(部队)修理分队因时间不够未能完成的部分小修任务。在进攻过程中,坦克和机械化军修理部队在军损坏车辆收集所完成大部分工作。坦克集团军修理单位在战役初期不展开,同各抢救连一起执行队尾技术保障任务。在作战过程中,他们修理坦克,主要进行中修。集团军修理营和各后送连常常作为兵团的加强兵器使用。例如,在东普鲁士战役中,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正是这样做的。集团军抢救修理单位主要在下列场合分散使用:坦克兵战斗紧张,进展缓慢,或者集团军各兵团在相距很远的方向上进攻。
坦克第4集团军在维斯瓦一奥得河战役中的数据,证明了部队、兵团、军团修理单位的修理能力:各旅的技保连修理了648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各军的活动修理站修理了1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集团军修理营修理了171辆战斗车辆。坦克集团军进入交战和在战役纵深内行动时,修理单位应尽量靠近作战部队,完成当日任务后到达集合地域时,他们往往同作战部队配置在一起,但是只有每昼夜的进攻速度为15、20公里时才可能做到这一点。
卫国战争最后阶段进攻战役的特点是军队的前进速度大大加快,这就要求重新考虑组织技术保障问题。由于后勤部门包括后勤部队(分队)落后,上述使用修理单位的方法不能取得良好效果。要求集中使用集团军的抢救修理分队。
例如,1945年1-2月,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在进攻过程中的做法是,用集团军修理营、军活动坦克修理站、两个建制的集团军后送连和两个损坏车辆收集所建立了两个抢救修理群。这一时期,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修理后送分队的使用情况见表25。从表25可以看出,损坏车辆收集所在一处停留、修理和后送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时间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