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死穴·伤不起的伪命题(8 / 16)
怕其中一路取得胜利,对熊心来讲,心里都是没底的。如果他对这个都成竹在胸,那他就不是一个政治家,而是一个幻想家了。既然如此没有把握,那么这个约定的命题就失去了它的严肃性。也许当时熊心就是想尽快提出一个口号,以调动诸将的积极性,或者干脆就是熊心头脑发热地随口一提,全然没有什么前瞻性和预见性。
这类事情如今是很多的。有的领导或上司为了完成眼前的某项任务,便将任务分解,并对下级作出某种承诺,诸如提拔、重用、奖励,以此来诱惑你,好让你尽快完成任务,却因一时急切而有失公允,为以后诸多矛盾埋下隐患。现在大多数领导或上司在这方面处理得要灵活得多,他们只说有可能,并不承诺死,也不说具体的职务和具体的奖励内容,甚至连提拔奖励的承诺都是闪烁其词的。所谓有可能,言外之意并不排除例外的发生,既然一切皆有可能,也就一切皆有不可能。这又好比喂狗,熊心是一次性喂饱,现在的精英们则是一点点掰了丢给它们,让它们永远吃不饱,而又永远存有念想。熊心要是活到现在,估计也混不到精英队伍里去,恐怕还是个放羊的材料。
熊心就是因为考虑得少,才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成为后来四年楚汉战争的契机和抓手。让人更糟心的是,熊心在发现了这种矛盾隐患后,为了自己的脸面和尊严,还依然故我地坚持错下去。就是这样一个有着严重官本位思想的人,竟然还被某些人推崇为有个性、有血性,是个敢于坚持原则的好领导,真是让人笑掉大牙。有个性、有血性不是这么个血性和个性法,坚持原则也不是这么个坚持法,不看命题本身的对错,而只对领导一味地顺从,这体现了一种政治上的盲从和奴性。遗憾的是,某些领导喜欢这种盲从和奴性,群众也情愿接受这种盲从和奴性,这就让诸如刘邦之流钻了空子,抓了机会。从而造成了许多新的矛盾,也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后遗症之一:刘邦野心膨胀。
最在乎这个命题的,就是刘邦。因为只有他这一路人马是直取关中的,没人和他竞争。这让刘邦对关中王的位置更加渴望。不过正是因为期望值太高,当有一天眼看这个希望变成泡影后,他就会越失落、越愤怒。但面对强大的项羽,他又不敢造次,于是这种愤怒和失落又转变成压抑和怨恨,压抑和怨恨到一定程度,终有一天会爆发的。随着刘邦羽翼渐丰,这种感觉也会越来越强烈,一旦获得机会,比如当他得知项羽与田荣正打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便毫不犹豫地出手,还定三秦,夺回本该属于他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