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绝唱·天下的男人和女人的男人(3 / 11)
的父亲,刘邦不为所动,同样是在用理性战胜项羽的感性。鸿沟议和,项羽轻信刘邦,最后被刘邦反咬一口,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理性与感性的较量。
常言道:小不忍则乱大谋。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这话如今成了人们承受打击的一剂良药,在失意落寞之时,便拿出来自我安慰一番。但世间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甘受胯下之辱呢?项羽不能,他是个感性至上的人,他不会委曲求全,也从不考虑后果,他只为眼前痛快。他坚持的是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人生信条。这是大将风度,绝不是王者风范。一个真正的王者,绝不会逞一时的匹夫之勇。刘邦就不逞匹夫之勇,他懂得忍,会考虑后果,会认真分析利弊,最终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断。为了摆脱困境,他可以尿遁逃跑,也可以化妆出逃。他知道,暂时的失利说明不了什么,笑到最后的才是强者。
这就像下象棋一样,有人能看三步,有人能看五步。感性的人处事,会囿于时下情感或境况的困扰,目光停留在三步之内;理性的人看的是结果,是最后的输赢,目光已在五步之外,当然会超脱眼前的困局了。感性至上的人,有感情、重义气,但绝不会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因为感性的东西多了,便会占据理性的空间,这是为政者的大忌。
一直以来,项羽的感性总是在刘邦理性的笼罩下,滋生、蔓延,让刘邦牵着鼻子走,并一点点地蚕食着。到最后,项羽所有的感性都被激发出来,在乌江边上,做了最后一件、也是他生命中最为感性的一件事:结束自己的生命。
项羽自刎乌江,给自己的解释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其实这只是他自己的想法,他的手下并不这么想,江东父老也不会这么想。胜败乃兵家常事,没有谁会是常胜将军,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也不是什么过不去的坎儿。他们并不想看到项羽如此悲壮地了结自己,他们仍然需要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需要那个霸气十足、威风凛凛的项羽。但项羽没有顾及他们的感受,他只求对自己有个交代。而这种交代,也只是想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点慰藉罢了。
刘邦打败项羽,又被属下拥戴为皇帝,一次在洛阳南宫摆庆功宴,席间,刘邦回想过去,展望未来,于是问众人:为什么他能得到天下而项羽却失去了天下。有了话题,臣子们兴致一时高涨,纷纷大拍刘邦马屁,但对他们二位的性情却有个共同的认识,就是:“沛公慢而侮人,项王仁而爱人。”连刘邦手下的人都这么说,而且还当着刘邦的面,可见此言非虚,刘邦自己也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