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部分(3 / 6)
早已经死了。这其实是一场和他人的拉锯战,人人都往那个万众瞩目的舞台上挤,于是私人经历中的小小偶然在整个企图中就被放大了。
①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哲学家。
②伊希斯(isis)是经过牛津的一条河,是泰晤士河的源头之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句话是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
但是她怀疑,现在是否还能回头。她早早就把牛津这个被灰色高墙围起来的乐园抛在身后了。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在伊希斯②也不能。她会对这并不真实的平静失去耐心的——或者这只是她在告诫自己。
正在她整理思绪的时候,有人把她介绍给了德·范恩小姐。只看一眼,她就知道德·范恩小姐是个与众不同的学者——比如说,和利德盖特小姐相比。她的那种独特是哈丽雅特·范内永远也学不到的。这是一个绝对的斗士;一个只对真理忠心耿耿,而不相信个人崇拜的斗士。对于这个斗士来说,什鲁斯伯里的四方院就是自己的归属舞台。利德盖特小姐安详地站在那里,丝毫不被外界所动,用仁慈、亲切的热情去拥抱这一切;这个学识渊博的女人会给这个世界一个准确的评价,把一切有可能干扰她判断的东西都清除。在她那消瘦却热切的脸上,灰色的大眼睛很深邃,在厚厚的眼镜片后面炯炯发亮,似乎对一切画面以及概念都异常敏锐。在这种敏感的后面,她的思想却像花岗岩一样坚硬,不可动摇。哈丽雅特想,作为一个女校的负责人,她要做的工作一定令人心力交瘁;因为,她的字典里似乎不存在“妥协”这个词;而所有的管理手段都不过是妥协而已。她不可能忍受任何摇摆的立场或者模糊的判断。如果有任何东西挡在她和真理之间,她一定会秉公处理——即便那个东西是她自己的名誉。她刨根问底的时候,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女人——更令人生畏的是,在讨论任何她不精通的专业时,她所表现出的那种几乎不真实的中庸和谦虚。哈丽雅特她们走过来的时候,她正在和古宾斯小姐说着什么:
“我完全同意,一个历史学家应该考求细节;但除非你能把所有的人物和环境都掌握齐全,否则还是在脱离事实地推测。事件的前因后果和事件本身同样重要。如果你把这个搞错了,你就是在篡改历史画面。”
破碎思维的残渣(13)
就在古宾斯小姐眼里流露出倔犟,准备反驳的时候,德·范恩小姐看到了利德盖特小姐,她向古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