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后记:历史不会同情我们(1 / 5)
中国的演员里,我最喜欢的是周星驰。他有一种很了不起的本事,就是用诙谐的腔调去讲苦涩的故事。这种本事,我很羡慕,也很憧憬,因为我没有。用幽默感去演绎乱世或哀景,这实际上需要非常高超的水平,除此以外,还有阅历,甚至还需要天才,具备了这些东西,这样一种成功的演绎,可能也才仅仅有了诞生的可能,喜剧大师并不是到处都有的,好的喜剧也不会令你全程捧腹,更多的是欢笑里的泪水,诙谐中的悲苦人生。诸如此类的例子有非常多,周氏的《喜剧之王》,卓别林的《大独裁者》,日本的《寅次郎的故事》系列,等等。
与喜剧相对的是悲剧,同样,我所以为的好的悲剧,也有类似的特质。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里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优秀的悲剧,往往有着跟优秀的喜剧相似的因素:隐含着微渺希望的悲凉结尾,譬如梁祝,譬如鹊桥会,这就是我认为的优秀的悲剧,它的力量,就好像沈从文在《边城》里写的那个结尾一样:“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在悲伤的结尾里留给读者的盼望,就像一道纤弱的绳索,它的作用很像一种叫做“留白”的手法。中国人能把留白的手法运动得非常巧妙,从诗文再到写意画,到处都能感受到这个手法的微妙之处,因为它,才有了朦胧和含蓄之美。
我本人在写作一篇文的时候,很少会去明着做打算:这个文我要HE呢还是BE呢?我不会这样做,因为有一件事,在我看来是没有具体标准的:到底什么才是BE?什么才叫HE?什么是虐?什么才是不虐?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作品首先具备一定的完整度的情况之下,每个人肯定都不一样。它不可能像具体的数据那样精准,可以让你有个衡量度,在这个情况下,一篇文到底是HE还是BE,就会变得很难解释,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角度和标准。也许我认为《喜剧之王》是爆笑的喜剧,你会认为它是个悲剧,标准不一的情况下,发生分歧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几乎所有流传了一百年以上的经典作品,都能让读者有很多个角度去解读它,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很简单,要做到很难:因为它们写出了现实。再往我之前提过的话题上说,为什么我认为那样的悲剧和喜剧是优秀的呢?因为它们表达出了现实的样子。
现实,讨论起来很沉重,大致上,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欢笑和泪水的集合体。总之,绝不可能是单纯的嚎啕大哭或者仰天大笑,这一点,凡是有生活经验的人,应该都不会反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