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 部分(3 / 6)
“你又不肯帮我管,又叫我争气。我自己没那本事,托了薛伯的福气,遇上个有本事的人。你又要挑拣。寡妇不是人?族里死在海上的也有十几个,留下的女人不都是寡妇?”还有没说出来的半句:“哪天我爹在外面没了,你不也是寡妇?”
没多久,听说同知夫人把老夫人的寿筵交给张歆操办,也就是由程启的酒楼举办,董氏才相信了张歆有本事有手段,也不知她儿子是真的练出了慧眼识得珠,还是走了狗屎运气。先不管酒楼以后能不能赚钱,这回的寿筵,从金钱上来讲,一定没得赚,能少贴点就好了。可同知老母亲六十整寿,又是初到泉州,上起知府,下至士绅,都要来拜贺捧场,地方官绅名流一网打尽。闽南还没有哪个商家有幸承办过这样的“官宴”,赔本倒贴钱都有人愿意做。办这一场寿筵,即使程启从头到尾不露面,也没人会不记得“福寿阁”是他的生意。办好了,福寿阁和程启就在大小官员和各路人物那里挂了好,以后有事容易说上话,也会被城乡父老记住名字,可谓一宴成名,摆脱默默无闻。如果办不好,砸的不仅是张歆和福寿阁的招牌,丢的更是程启,他们家,甚至整个程氏家族的脸面。
这场寿筵,对程启,对他的将来,对他们一家都是至关重要,只可成功,不许失败!一直对儿子的酒楼不闻不问,只管拿这个对儿子进行说教激励的董氏,突然热心起来,仔细询问详情,认真筹谋规划,给了几条建议,提醒了许多注意事项,甚至要把身边得力的心腹派给程启帮忙。
程启早不是毛头小子,知道张歆的性子,更晓得他娘的脾气,明白不可让这两人对上,否则,他就是可悲的炮灰。他娘制造的压力,一直不轻。锤炼久了,他顶得住。张歆却是飘然,弄不好,这头风一大,她心里一烦,撒手就撤了,不说无影无踪,也落得从此形同陌路。
程启打定主意,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他娘的教导,他老实听着,记住,觉得有用的,转头说给张歆听,问她的主意。至于帮忙和派人——“我现在有合伙人。等我同她,还有薛伯商量过怎样做,有需要家里帮忙的,会同阿娘张口。”
董氏心里不满,也不好说什么。再怎么说,同知府是把寿筵交给张歆打理,不是程启。不通过她,这边办了,张歆不满意,回头程家吃力不讨好。
理虽如此,董氏心里却起了疙瘩。她这个长子,老实孝敬,可并不是听话的孩子。从小,他认定的事,拉不回来,打不回来。自己生养的,她只好认了。可,怎么觉得,他对合伙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